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商洛资讯 > 正文

丹凤小山沟保存着清代窑址 令外来游客惊叹不已

时间:2013-07-01 09:50:27  来源:商洛新闻网  作者:admin 阅读:
    西部网—商洛新闻网讯:盛夏,记者驱车来到丹凤县瓮窑沟。走进村子就遇见了一位姓刘的村民,他唱的一首歌谣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金娃娃,银娃娃,顶不住咱这泥娃娃。烧瓮瓮来烧坛坛,又烧碗碗又烧盆,盆盆大得能坐人,碗碗能盛几桶水……”远远望去,村民的院落里、墙头上、村道边的树荫下随处能见到一排排褐红色的瓮,就连村民家里的狗窝都是瓮。村子的半坡上一处平整的地方,还整齐地堆放着二十多个一米高的瓮,瓮口有成人腰般粗,瓮面多有破裂。“这是废品,没人要,就扔在这儿了。”村民说。

  “以前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以做瓮为生,瓮窑沟的瓮销售到临近的河南以及陕西的商南、洛南等地,农村做醋、储存粮食的都来这里买,一次要烧200多个大瓮,很快就被拉走了。”村民老刘说。据了解,瓮窑沟距离丹凤县城不远,沟口就是312国道,这条国道解放前叫长坪公路,是陕西东南交通要道,与国道相隔不远有一条河叫丹江,历史上曾经水运昌盛,也是西北入东南的大通道。这也是瓮窑沟的瓮畅销四方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瓮,也叫缸,装水不漏,盛粮不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常见的必备器具,瓮经由泥土烧制而成,是传统的手工制作产品,与瓮一样而体形小了许多的,叫罐,有糖罐、盐罐、药罐,还有装财物的钱罐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瓮及罐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村里的窑始建于清代

  记者在村里找到了目前唯一还健在的窑匠,78岁的关举仁。关举仁说:“窑是湖北麻城人老何在清代帮忙建起的,当时是村里的关家、代家和邱家合作办起的,我的曾祖父就是其中一个窑主,距现在少说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前可是远近闻名。”

  他告诉记者,自己19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到窑上当学徒,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窑场停产,他才退休在家。瓮窑沟窑场解放后被县上收购,改为县办企业,工人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记者在关举仁的指引下找到了当年的窑场,在村子后面不远处的山坡上,记者看到用两个罐做眼睛、窑口当龙嘴的“龙窑。”他告诉记者:原先龙窑长得很,现在只有六七十米长了,宽约1.5米,前几年,窑场坍塌,也没有人管了,村民就在上面开垦了耕地,种上了庄稼。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龙窑”窑口如今被侵蚀成像墓洞一样大小。

  “那时非常热闹,沟里头开饭馆的,卖百货的,啥都有。从解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窑场干活一天能挣一块多钱工资,最大的瓮高约一米,能卖7块钱,中号的瓮能卖到6块,一些腌咸菜的小罐罐一两块钱,都被外地人上门拉走了,有时候还要排队等着出窑。”见到记者拍摄窑场,年长一些的村民说。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