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小山沟保存着清代窑址 令外来游客惊叹不已
“以前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以做瓮为生,瓮窑沟的瓮销售到临近的河南以及陕西的商南、洛南等地,农村做醋、储存粮食的都来这里买,一次要烧200多个大瓮,很快就被拉走了。”村民老刘说。据了解,瓮窑沟距离丹凤县城不远,沟口就是312国道,这条国道解放前叫长坪公路,是陕西东南交通要道,与国道相隔不远有一条河叫丹江,历史上曾经水运昌盛,也是西北入东南的大通道。这也是瓮窑沟的瓮畅销四方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瓮,也叫缸,装水不漏,盛粮不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常见的必备器具,瓮经由泥土烧制而成,是传统的手工制作产品,与瓮一样而体形小了许多的,叫罐,有糖罐、盐罐、药罐,还有装财物的钱罐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瓮及罐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村里的窑始建于清代
记者在村里找到了目前唯一还健在的窑匠,78岁的关举仁。关举仁说:“窑是湖北麻城人老何在清代帮忙建起的,当时是村里的关家、代家和邱家合作办起的,我的曾祖父就是其中一个窑主,距现在少说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前可是远近闻名。”
他告诉记者,自己19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到窑上当学徒,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窑场停产,他才退休在家。瓮窑沟窑场解放后被县上收购,改为县办企业,工人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记者在关举仁的指引下找到了当年的窑场,在村子后面不远处的山坡上,记者看到用两个罐做眼睛、窑口当龙嘴的“龙窑。”他告诉记者:原先龙窑长得很,现在只有六七十米长了,宽约1.5米,前几年,窑场坍塌,也没有人管了,村民就在上面开垦了耕地,种上了庄稼。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龙窑”窑口如今被侵蚀成像墓洞一样大小。
“那时非常热闹,沟里头开饭馆的,卖百货的,啥都有。从解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窑场干活一天能挣一块多钱工资,最大的瓮高约一米,能卖7块钱,中号的瓮能卖到6块,一些腌咸菜的小罐罐一两块钱,都被外地人上门拉走了,有时候还要排队等着出窑。”见到记者拍摄窑场,年长一些的村民说。
(责任编辑:admin)
- ·洛南县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 ·山阳县漫川关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两癌”免
- ·洛南破获特大网络赌博案:靠赔率差牟利
- ·商洛开展舆论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摸排
- ·奶奶给9个月孙子喂馍块 孩子面部发白嘴唇
- ·商南县黑漆河村积极构筑精神扶贫新动能
- ·商洛市洛南县第五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
- ·“韩红爱心 百人援陕” 大型医疗义诊公益
- ·山阳一棚改住宅楼里还有住户 楼顶挖掘机
- ·山阳县高坝店镇帮扶八旬残老走上脱贫致富
- ·山阳教师队伍活雷锋
- ·山阳残老养羊脱贫记
- ·舍己救人的壮举 无悔人生的丰碑 ——追忆
- ·丹凤县中医院义诊服务群众 暖人心
- ·山阳县高坝店镇五个五抓生态环境整治
- ·洛南客运站西站窗口全关须微信购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