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安康资讯 > 正文

石泉:“能人兴村”为经济发展注活力

时间:2017-12-18 10:31:32  来源:未知  作者:村官 阅读:
  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的孟天兰和陈小银两个女人,都背负着全家的生计重担。两个三口之家,都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子女,还有一个因病残无法劳动的丈夫。最近二人脸上一洗愁云,原因是村党支部给她俩找了一份既可照顾家、又能轻松增收的工作:在中坝作坊小镇里的古法芝麻糖铺帮工,月工资1500元钱,从9月到年底可以拿到6000元钱,超过了她们两家种植玉米、土豆、水稻收入的总和。
  石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有18.2万人,贫困人口超过2万人,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为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能人兴村”战略,通过挖掘能人在知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激发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破解增收难题。中坝作坊小镇,正是“能人兴村”战略助推脱贫攻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一个生动案例。
  中坝村曾是个省级扶贫试点村,全村307户876人中60%是移民搬迁户,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镇上依托4A级景区中坝大峡谷和后柳水乡,规划了“72作坊小镇”项目。返乡能人陈国盛两年间陆续投入6000万元,使作坊小镇充满了诗情画意:“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作坊小镇项目直接带动600户农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让5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业,并间接带动周边400多名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出路。
  石泉县确定的“能人兴村”标准是“三有三能”,即思想有境界、投资有实力、经营有能力和致富能帮带、新风能引领、治理能出力。据此,全县确立了1100人的能人队伍,分类造册,建档立卡,在“服务上从优、项目上支持、经济上奖励、政治上鼓励”。
  饶峰镇胜利村大能人、村党支部书记杨卫东创办了都得利农林牧业有限公司,建起饶峰驿站田园旅游综合体,又招商引进了盛禾牧业等3家企业;村党支部牵头组建了子午道乡村旅游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统筹企业用工,吸引农民入社。良好的经营机制,加之县上提供的产业发展平台支持,胜利村步入发展快车道,2016年人均收入达16000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贫困户70户230人稳定脱贫。
  石泉县还为综合型能人搭建了政治参与平台,把善组织、懂管理、群众服的综合型能人吸纳进村级班子和党组织。“90后”能人苏奎作为喜河镇档山村的大学生村官,引进茶企建茶园、办茶厂,抓脱贫增收,统筹村域发展。今年7月,苏奎被正式任命为档山村党支部书记,档山村也被确定为喜河镇党建示范村和新民风建设示范村。
  结合“双培双带”活动,石泉县先后吸纳61名能人加入党组织,选拔42名能人进入村级班子,推荐选举52名能人担任县镇两级“两代一委”,有效强化了基层队伍。
  实践表明,石泉县实施的“能人兴村”战略,既是建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客观需要,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让能人的力量像大树一样在农村牢牢扎根,为基层固本培元,成为脱贫攻坚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今年10月,全省人才助推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石泉县召开,其“能人兴村”战略受到广泛关注。石泉县“‘能人兴村’战略+脱贫攻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做法也被评为“2017年(第三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