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乡土文艺 > 正文

西乡县沙河镇农民的乡村文艺梦

时间:2015-02-16 17:28:45  来源:农村网  作者:秩名 阅读:
 

 

 
\


\


\
 
       虽然立春已过,天气渐渐回暖,却依然挡不住陕南清晨的寒意,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西乡县沙河镇社区文艺宣传队员们的表演热情。
  2月13日,记者在三友社区文化广场上看到,文艺宣传队队员们统一穿着文艺演出服装唱歌、跳舞,给乡亲们奉献精彩的表演。随着广场上音乐的响起,她们整齐的动作、健美的身姿,配合默契,精神抖擞,为社区的男女老幼和赶集的群众跳起了第一支广场舞《中国梦》。广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无论是场上的演出队员,还是观看演出的群众,似乎都忘记了寒冷。文艺队员们精彩的演出为冬日里的社区群众带来了火一样的热情。她们的演出不仅展示着自己的梦想,更展示着她们对新农村、新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后,队员们接着演出了女子舞蹈《上茶山》。该剧目是夕阳红文艺宣传队演员王文娟自编自演的招牌舞蹈。舞蹈是根据当地采茶姑娘上茶山采茶、揉茶、制茶、晒菜等一系列产茶动作演绎而来。
  演出间隙,记者采访了一名领舞的女子:“你以前学过舞蹈吗?”
  她笑着说:“我这是半路起家,从小就喜欢跳舞唱歌。”“你是怎么想起参加文艺宣传队的,你家人支持吗”?“起初我老公不让我来,他在洋溪村担任村文书,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工作上。我在家里要干农活、带孩子、做饭、洗衣,每天的家务事太多,也没有时间去跳舞。”这位女子说:“后来,我因劳累过度生病了,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康复出院后我便参加了文艺宣传队。三年来,我通过跳舞既锻炼了身体,也实现了我的文艺梦想。如今,我老公还时常督促我参加文艺宣传队的各项活动。”
  据了解,沙河镇已建成了12个移民安置点,良好的居住环境使生活在新农村、新社区的群众充满了温馨与欢乐。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此,该镇三友社区自筹资金48万元,在社区建起了老年幸福院、妇女之家、儿童幸福家园。三友社区还为绿树环绕的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成立了夕阳红文艺宣传队,聘请了文艺指导老师,购置了锣鼓、二胡、电子琴音响设备及演出服装。逢年过节,社区的文艺宣传队义务为村民群众演出,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深受广大村民群众的喜爱。
  三友社区支部书记薛晋禄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社区成立的文艺宣传队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有富裕的物质基础,而且还要有富裕的精神生活。”据介绍,全镇现在共有6支文艺宣传队,其中三友社区、苦竹村文艺宣传队,曾多次受到西乡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文广局、县工会等部门的邀请,参加县上举办的“两节一会”茶叶节、樱桃节、物资交流会、庆“三八”、庆“七一”等文艺会演。
  记者在苦竹村采访中了解到,演员们演出的《蒿秧锣鼓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褒奖。《蒿秧锣鼓舞》是沙河镇苦竹村汉族人家最著名的舞蹈,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人育秧苗,起秧苗开始在田间拉绳定距插秧时的激动心情,敲锣打鼓吼着号子在田间载歌载舞,庆祝稻谷丰收,其舞蹈动作虽历经千百年,但仍保留着当时古人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和原始的生产生活动作,因而被称为“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勤劳善良淳朴的苦竹人一直传承着先人的记忆,就是历史变迁兵荒马乱,逃往大山深处的先人们闲暇之余也在演绎这一舞蹈。2010年,西乡县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该舞蹈作为永久节目保留下来。连绵起伏、云遮雾绕的千里米仓山下,不仅养育着沙河镇郁郁葱葱的杂灌树木和勤劳智慧的大汉遗民,还滋养出久负盛名的蒿秧锣鼓舞。回荡在丘陵深谷中那悠远绵长的拖腔,那粗犷豪放的嗓音,铿锵有力的舞步,整齐优美的舞姿,一次次把人们带回到了古远的记忆中。
  夕阳红演出队队长付晓琴告诉记者:“2009年我们从妇女之家读书活动中,选拔了16名骨干人员,成立了夕阳红文艺宣传队。演员们在演出中交流了思想、增进了友谊,既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又传播了先进文化。”镇妇联主席徐戈娟说:“通过农村妇女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妇女们的自信心。”
  目前,西乡县沙河镇的6支文艺宣传队,每年演出上百场文艺节目,深受城乡观众的青睐。她们将继续在新农村这个大舞台上,不断追逐自己的乡村文艺梦想。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