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文化 > 正文

晒 纸

时间:2017-10-20 09:27:47  来源:陕西村官网  作者:王秋惠 阅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蔡伦造纸术,在我的家乡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代代相传,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造纸早已取代了手工造纸,以至于传统造纸术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近年来,随着北张村传统造纸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奥运会上张锋学、马松胜两位艺人的造纸展示,以及各种媒体的竞相报道,使得北张村造纸再次闻名于世,两位艺人也成了世界名人。

  提起造纸,老人们就会联想到古老的纸瀚、笨重的石槽、精致的竹帘和一些简陋的工具。古老的造纸作坊式的操作,需要花费很多人力去完成。薄薄一张纸,来之不易!而这些大多是男人们干的重活。然而,造出的纸张,还需一张张地揭开,再一张张地贴到墙上晒干,然后揭下来,整理、打捆,这些细腻的活,都属于女人们。

  晒纸,需要晒在光滑的墙壁上,这样,晒出的纸张才平整。过去的北张村,所有的墙壁都是黄土麦秸泥泥的压光墙,家家户户,院里院外,全是光亮亮的土墙,晒上整整齐齐的纸张,便形成了北张村特有的风景。女人们每天起早贪黑,在这光亮的墙壁上一遍又一遍地晒纸。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最早学会的家务活就是和姐姐一起揭纸。母亲晒干的纸,晚上收回来后要一张一张地揭开,整理好,并且以“刀”为单位数好数目。跟着姐姐一张张揭纸,也一张张地学会了数数。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人在家,既要下地干活,又要完成生产队分配的晒纸任务,每天几乎天刚麻麻亮就开始了晒纸。早晨晒完三、五百张的一块坡纸,然后随着队员们一起下地干活,回家后还要给我们姐弟做饭。看着母亲如此辛苦,我们姐弟四人也很“懂事”,放学回家就帮着母亲做一些家务活。

  记得我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会晒纸的。有一天放学回家后,看到母亲晒了一半的坡纸,忽然想到要帮母亲晒纸,于是放下书包,叫来对门端着饭碗的婶子,让婶子教我晒纸。我当时身材矮小,够不到墙顶,就站在凳子上。晒纸是细活,粗心人手一沾纸就会戳破的。湿漉漉的坡纸,薄的三百多张一块,厚的五百多张一块,架在高高的凳子上,用坡架支起来,形成三十度左右的坡度,便于操作。晒纸,先要细心地揭开纸头,在揭纸的过程中要均匀用力,慢慢揭下来,不然,湿漉漉的纸张只能揭下一半,另一半还粘在坡纸上。当时9岁的我,不慌不忙地揭一张,然后站到凳子上用棕刷往墙上刷一张。因为一心想着要帮母亲,所以我特别认真,慢慢地揭纸,少有破的。这样,把纸平平整整、端端正正地刷在墙上。母亲做饭的功夫,我晒了三十多张纸。母亲做好饭,找我吃饭,看到我晒得端端正正的纸,非常高兴,摸着我的头直夸奖。

  以后的日子,早晨放学回家就帮母亲晒纸,下午帮母亲揭纸,整理纸,遇到寒暑假,多半时间都在帮母亲晒纸。

  春季是晒纸的最好时节。天朗气清,温度适宜,干得稍快一些,而且不干裂,晒出的纸张质量最好。秋季虽然气温合适,然而遇到连阴雨就只能在房檐下晒纸了,且空气潮湿,干得慢,出不了多少纸。冬天晒纸简直太不易了,前一天抄出的纸,晚上压一夜水,已经冻成冰块。母亲冬天领回的坡纸都是冻得硬硬的冰纸,需要用麦秸火烤化了才能揭。数九寒天,边揭边冻,冻了再烤,烤了再冻,直至晒完。纸晒完了,揭纸的手指也冻僵了,母亲的手指一到冬天满是裂口,村里的大妈大婶亦如是。直到现在,一到冬天我的手指还满是疙瘩。夏天晒纸才是真正的晒纸,气温高,纸干得快,是村里大量出产纸张的季节。白天时间长,男人们造得多,女人们也晒得多。农闲时间,几乎天天要从早晒到晚,身后的墙壁还没晒上,前边晒的已经干了,晒完后面的,就得揭下前面的继续晒,如此循环,每天要晒五、六次。即使中午烈日炎炎,还得顶着草帽晒。晒纸的同时,也晒出了黝黑的健康色。难怪,邻近村庄流传着一句歌谣“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可见,北张村女人晒纸的辛苦是何其辛苦!

  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纸堆中度过。家里到处都是纸,地上、墙上、桌上,甚至床上都是纸,家家如此。人们平时生活中用的都是自产的纸,孩子写字画画也用自家的纸。纸多了,涂涂抹抹的机会也多,晚上和姐姐揭完纸,挑出揭破的,就拿起笔墨开始涂鸦了,每涂抹一张,母亲都说好,也就在那时,我开始了对笔墨的兴趣。

  如今家乡的手工纸已成为稀有纸张,当我用这种纸张写字时,儿时晒纸的往事总浮现在眼前。晒纸,使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晒纸,使我心思细腻,如今能够静下心来写字,也是当年细心揭纸中磨练而成的;晒纸,使我从小懂得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体贴母亲的辛劳,懂得了珍惜。(王秋惠)

(责任编辑:村官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