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因用“梆子”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称。当地也叫“梆子”、“桄桄”、“乱弹戏”、“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大戏”等。
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秦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它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明万历年间(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留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案腔声腔的最早记载。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传播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甘陕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
同源异流的秦腔与京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川地貌不同,则风物人情迥异。大抵北人豪放而南人精细。秦腔与京剧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跟它们内在的文化蕴涵有着深刻的关系。秦腔更多的是一种大喜大悲,痛快淋漓的悲剧精神,一种求“过”的思想;而京剧虽是建立在昆弋秦徽汉诸剧的基础上,却被封为清政府的“内廷供奉”,所以它是《雅》是《颂》,是贵人们雅化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