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咸阳资讯 > 正文

旬邑县:一扶贫工程荒废8年 农民至今吃水靠担挑

时间:2017-12-22 10:17:26  来源:微博  作者:村官 阅读:

“以工代赈”作为一项农村扶贫政策,自2005年起便在国家贫困地区开展实施,主要建设内容是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但近些年来,咸阳市旬邑县城关镇赵家洞的一个“村民饮水工程”因长期荒废频繁被当地村民举报而得不到解决。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群众:扶贫工程缩水 25万元打出个"干井"

12月20日,记者根据群众指引,来到位于咸阳市旬邑县城关镇赵家洞村二组。据当地群众介绍,他们村上于2009年修建了一座饮水工程,其中包括一眼大口井和一座蓄水池。但是,这眼大口井只在项目竣工之初出了一股极小的水后,就再也没被使用过。从项目竣工至今,已荒废了近8年之久。

沿着赵家洞二组的乡村道路行驶,记者在一个小十字路口看到,一个刻有“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赵家洞村供水工程”字样的黑色石碑伫立在村口,其落款为“旬邑县发展计划局”,落款日期为2009年12月5日。当记者近距离查看该石碑发现,石背面则刻有关于该项目建设时间、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及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等。对于这个石碑,当地群众有自己的看法。据78岁的张大爷讲“这个碑子上口口声声说解决了几百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你问问村里有几个人享受到了这个实惠?”当记者问及国家的扶贫项目,为何群众享受不到实惠时,张大爷告诉记者,这个工程在修建的过程中就存在问题,本该多打几米的井却只打到出水就不打了,以至于整个工程无法投入使用,花了国家25万元,打了干井,而且足足荒废了7、8年。当记者问及现在村民怎么吃水时,张大爷告诉记者,村民吃水都是自己打井,有的是三五户合伙打一口井,没钱打井的就在别人家挑水吃。

水利局:按照设计施工 不存在缩水

那么,这个项目是否如群众反映的那样,出现缩水情况?记者来到了该工程的实施主体单位——旬邑县水利局。据水利局办公室张主任介绍,这个工程当初确系为旬邑县水利局水工队负责施工修建的。工程实施时,现任领导还未上任,因此对该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对于该工程的具体细节,张主任表示可以向旬邑县发改局了解。

随后,据旬邑县水利局一位自称曾经参与该工程的王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当年在修建该工程时,是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实施的,但像水井打了多深等类似问题,因为已经时隔近十年,他也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可以保证的是,这个项目绝对没有缩水。群众之所以没有使用该饮水工程,原因有很多,但工程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当记者提问现在这眼井能否抽上来水时,这名王姓工作人员回答说他不清楚。

发改局:工程荒废另有原因 验收报告没找到

既然该饮水工程是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施工的,那么该工程是否有竣工验收报告?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旬邑县发改局。据旬邑县发改局侯副局长介绍,这个饮水工程是以前的领导在任时批复的,当时申报该项目时具体是如何操作的,现任领导并不清楚。侯局长表示,该工程荒废至今的事情他是知道的,之前也有人一直在反映。因此,为了弄清真相,他还亲自前往赵家洞村走访调查。后来得知,工程荒废是由于当初项目建成后,入户管道需要村民自掏腰包,用电、管理等费用都由村民自行解决,群众觉得不划算,到最后只有两户铺设了管道,因此这个工程才荒废下来。

对于记者提出的项目竣工验收报告,侯局长表示因为年代久远,确实很难找到,但一定是有的。采访中,侯局长还向记者提供了该工程的项目批复文件、竣工验收时间表。那么,既然申请了项目,为何又不使用?是否存在浪费国家资源的嫌疑?对此,侯局长表示,因为当初不是由他经手该项目,他也不清楚当时是如何操作的。

赵家洞饮水工程修建8年却从未使用,群众、水利、发改等相关部门各执一词,耗费25万元的扶贫工程却未能发挥其作用,以致有些村民吃水还要靠担挑。事情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该由哪个部门对此事负责?记者将持续予以关注。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