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延安资讯 > 正文

佳县赤牛坬秋收大比拼,抢福狂欢,爆笑欢乐接二连三

时间:2017-10-10 14:11:46  来源:未知  作者:村官 阅读:

  从未去过陕北,一直好奇那个地方的风雨沧桑和豪气干云。有幸去了一次陕北,从此被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寻常中的不寻常深深吸引。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赤牛坬扭秧歌,人人有一手”。歌谣中唱到的赤牛坬,就是我这次有幸去到的地方,一座古老的陕北原生态村落。

  从佳县县城出发,沿着著名的“1号公路”前行,秋天的陕北大地,是一年中最丰姿动人的时刻。道路一边是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一边是栉风沐雨的灰褐色岩壁。沿河的那边,黄绿相间的杨柳树,红黄辉映的枣树,有日光照射过时,叶子闪着粼粼的光,呈现出一派安逸与祥和。私以为,一个地方经历的风雨沧桑多了,所深藏的风土韵味就自然而然的显现了。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是灵魂,是核心。

  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便到了赤牛坬。初到这里,有一个地方必须得去。它藏在小小山村中,它是这个城镇发展的眼睛,它是赤牛坬民俗文化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大的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建在乡村的博物馆,居然收藏了三万多件民俗文化遗产珍品。让人震惊的是,馆内所有展品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

  农耕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家具摆设,民间文艺娱乐,农民手工艺,数百种陕北杂粮,红枣样品......全部是些寻常玩意儿,甚至大部分的东西,你我小时候都曾耳闻或是见过。

  然而,却正是这些寻常物件,拼凑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向更多人还原了关于陕北的印象。穿行于这个博物馆,便是穿行过漫长的岁月走廊,穿行过陕北民俗文化。

  从博物馆出来,远远近近的都是些枣树,风拂过,红红的枣子在枝头热闹的攀谈。大概在这些枣乡人心中,这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致,但却让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混凝土建筑群里的城市人倍感欢喜。

  让我们大开眼界并且深深怀念的,还有一场别开生面的秋收技能大比拼。

  是不是只见过画里的打连枷?实际上,在陕北地区,连枷,是早先人们重要的一种农具。

  还有抠玉米,大概城市里的小孩儿都不知道,在技术没那么先进的时候,所有的玉米,是需要一粒粒抠下来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虽然今天的比拼带了很多娱乐的成分,但是陕北农耕文化却也包含其中。

  最让人震撼和记忆犹新的,是一出实景表演。

  这一国内首部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高高山上一头牛》,演员们全由当地村民担任,生动展现陕北人民田间劳作、婚恋嫁娶等生活习俗,开创了黄土高原乡村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的先例。

  据说,自2015年7月首演以来,已经演出近百场次,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前来观看。这幕实景演出犹如一幅大笔泼墨的民俗画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尤其是,恢宏的气势,衬托着那片沟沟峁峁的黄土地,那种苍茫厚重的黄土地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瞬间会将人带回过去的生活记忆。

  除了参加节目的演员们,一大批的游客让整个赤牛坬村蓬荜生辉。山峁峁上,圪梁梁上,山沟沟里,站满了人。更有好玩的“合龙口”抢福,又让现场爆笑不断,欢乐接二连三。

  表演虽然已经结束,热闹的人群也已散去,然而,只要头脑闪过一些画面,哪怕是一盘土炕,一盏油灯,一个针线筐,一个雕花木柜、一件羊皮袄子、一个铝制水壶、一盏煤油灯、一摞粗瓷茶碗、一台实景演出、一桌全枣宴,都是陕北记忆,都是佳县赤牛坬独特的风景。

  趁着秋来风景异,去一趟佳县,别为了填补时间的空白,专门抽几天,自驾也好,三五人组团也罢。去感受感受沿黄公路的靓丽风景,去回味回味久远年代里的苍茫陕北。

  关于赤牛坬的那些事儿

  美食:枣糕是陕北传统食品中辈分最高、情份最重、最有尊荣、最显高贵吉祥的美食。赤牛坬“千人枣糕宴”是每年春节活动必吃的一道民俗大餐,让游客大快朵颐,回味悠长,是陕北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一大品牌。

  民俗:村民自编自演的《抬花轿》《搬水船》《掐草帽、》《货郎》等传统秧歌剧及《跌坛》《祈雨》《打夯》《打梿枷》《拉碾盘》等几近失传的原生态节目,深受游客喜爱,更有文化界、艺术界及社会各界人士观看并指导。

  特产:赤牛坬五谷画以陕北民俗风情为题材,构思独特、制作精美,古朴凝练、大俗大雅,色彩自然华美,形象栩栩如生,渗透着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气息。《溜席巴》《拉碾盘》《拦羊汉》《寻虱子》等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馈赠亲友、装点居室、收藏养心的佳品。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