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西安资讯 > 正文

喜迎十九大|西安:做足水文章 答好生态卷

时间:2017-09-29 09:54:46  来源:未知  作者:村官 阅读:

喜迎十九大|西安:做足水文章 答好生态卷.jpg

  历史上的昆明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人工湖。可惜后来壮美不再,只留给世人一份难以割舍的想象。9月28日,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昆明池(一期)七夕公园盛大开园,给我们带来一次穿越千年的惊艳。这是西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交出的又一份漂亮答卷。

  今年,是西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收获之年,6月,西安市通过水利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8月,通过水利部的试点验收,综合评估结果优秀。

“八川分流”一度变为“旱城”

  西安自古“八水绕长安”,以水为脉,治水的历史从来都与这座古城的发展相伴相生。两千多年前,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滈、潦(即涝)、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川”就是“八水”。它们分别是城东的浐河、灞河,城北的泾河、渭河,城西的沣河、涝河,城南的潏河、滈河。

  隋唐时期,长安城外八水环绕,城内渠道纵横,形成了多处风景区,其中以曲江池、兴庆池、太液池、昆明池和定昆池最为著名。水旺城兴,水衰城败。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砍伐了大量的树木,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急剧退化,部分河流湖池受到不同程度毁坏,大量渠道废塞,水流不畅。

  到了21世纪初,“八水”虽然依旧存在,但水量却大不如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已成历史,西安成为一座西部内陆的“旱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础的民生实事,也是最普惠的公共福利。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近年来,西安市紧紧围绕七大核心任务,着力在水资源严格管理上找出路,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上做文章,在水生态保护修复上下功夫,在水文化特色创建上求突破。

  如今,渭河两岸杨柳依依,浐灞湿地水波徐来,周至水街秀美多情,汉城湖与大唐芙蓉园散发着浓浓的汉风唐韵……漫步在古城西安,处处是水,人人亲水,“西安实践”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出了一个完美诠释。

  敢于动真碰硬 全面治水护水

  随着大西安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资源需求日益增长,“水少”、“水脏”、“水患”成为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以前潏河水臭味很大,河长一来,把污染源直接掐断了,现在潏河水清清亮亮,生活环境好了很多。”眼前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居住在潏河边的长安区居民由衷感叹。

  为了切实把水生态治理好,西安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2017年1月16日,率先启动河长制工作。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17名市级领导作为河长认领了19条市级主要河流,承担起守河治水的重要职责。确定区县(开发区)级河长252名,镇(街)级河长323名,村(社区)巡查员2772名,河道警长258名。

  “要实施‘五策治水’,抓好‘五个关键’,打造惠及市民群众的生态河、清水河、民生河。”这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对西安市全体干部的要求和嘱托。

  “五策治水”指的是:坚持系统治水,坚持工程治水,坚持生态治水、景观治水,坚持管理治水,坚持社会治水。

  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西安市把传统的“地表水、地下水”联调模式升级为多源互补模式,实现由“两水联调”(地表水、地下水)向“六水并用”(调蓄地表水、涵养地下水、截留雨洪水、调剂生态水、用足再生水、用好地热水)转变,有效缓解了生活、生产和生态争水矛盾。

  在水资源配置方面,西安市积极寻找开源节流的新途径。

  实施生态引水,以“引沣进城”“引大济河湖”工程为依托,先后将秦岭北麓地表水引至曲江池、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汉城湖等河池;建成11座湖池与13处大型湿地,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湿地面积2.76万亩。

  投入专项资金,开展雨水收集利用,已建成示范项目43个,年雨水收集利用量48万立方,主要用于绿化及农作物浇灌、清洗路面、景观用水、混凝土制作等领域。

  同时,逐步增大再生水利用量,将再生水作为城市供水的“第二水源”、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及景观用水的主要水源,有效地破解了缺水地区用水瓶颈,生态用水逐步得到补偿和保证。

  此外,在水生态的保护修复上,西安市采取了防治结合的方法。

  在“防”的方面,深入开展了地下水保护行动,自20世纪末以来,累计封停城市自备井2304眼,累计回灌量达到290万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西安地标之一的大雁塔“改斜归正”。

  在“治”的方面,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先后投资20多亿元对城市排水河(渠)进行综合治理和提升改造,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7座,城九区、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82.5%,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试点,浐灞生态区投资25.9亿元,全面完成水系整治和修复试点任务。

  为了构建生态堤防,西安市以中小河流治理为契机,以建设生态护岸和堤防为目标,完成了渭河、灞河等10条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新建、加固生态护岸和堤防514.74公里,新建生态护岸比例达到76.53%。

  渭河西安城市段,将陕西母亲河渭河建成了西安北城一道亮丽的生态屏障,为构建“南山北水”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建成生态堤防22.2公里,完成沿河200米林带景观绿化工程,为西安城区居民人均增绿3.52平方米,建成人工湖14个,形成生态水面1000余亩,实现了“水清、堤固、洪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目前,西安市已形成“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显现了“山水之城”新气象。

  传承历史财富 彰显特色水文化

  在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时,西安市没有忘记:“八水绕长安”是古都西安珍贵的历史财富、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古都西安永续发展的命脉。

  目前,西安已初步建成一批独具历史时代特色的水文化主题景观。

  在汉城湖公园,你可以回味汉代长安城漕运河道的壮阔景象,更能在天汉雄风广场、大风阁、丝绸之路博物馆触摸历史;在大唐芙蓉园里,在曲江池畔走一走,碧波粼粼,舞榭歌台,让人有一种梦回唐朝的错觉。

  除了水文化景观的建设,西安市还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水文化活动。汉城湖公园连续4年举办了端午龙舟赛、汉服展示、文化庙会等活动。这些以汉、唐、明清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向全世界展现了十三朝古都的厚重与博大。具有鲜明历史特色的水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古都西安的一张新王牌。

  8月25日,水利部和陕西省政府在西安召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会,同意西安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现场指出,推进关中水系建设,实施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是我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西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树立了标杆,要及时总结经验,扩大创建成果,为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市民也切身感受到了西安这座城水的灵气、水的活力。”西安市水务局局长贾生林自豪地说。“走进西安,就像走进了一幅幅人与水‘相生相谐’,水与城‘相依相融’的现代化都市画卷。”

  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2020年,西安全市水面面积将达到7.6万亩,在水的滋养下,这座千年古都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