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西安资讯 > 正文

西安碑林博物馆大揭秘 这些文化之谜你知道吗?

时间:2015-12-30 09:47:47  来源:陕农网  作者:村官 阅读:

    钟楼的钟原来是复制品你知道吗?晋人王羲之的全国唯一真迹为何穿越出现在唐朝的石碑上你知道吗?碑林的“错别字”出自林则徐之手你知道吗?中国古代最早的“教科书”在碑林你知道吗?世界四大名碑之魁、西安碑林的镇馆之宝竟和书法无关你知道吗?

碑林博物馆

碑林博物馆

采访团走进碑林博物馆

采访团走进碑林博物馆

  12月28日下午,“追赶超越争一流 同步够格奔小康”采访团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瞬间被这座艺术宝库所震撼,碑石丛立如林,书法飞龙走凤。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是陕西省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34件,一级文物535件。

钟楼的钟真品“景云钟”

钟楼的钟真品“景云钟”

景云钟

景云钟

  揭秘一:钟楼的钟是“赝品” 真品在碑林

  走进碑林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事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处处彰显古代文化。进门不远处坐落着一口古钟,它可是大有来头,每年春节晚会除夕之夜的新年钟声边来自于这口古钟——景云钟。钟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等图案,角缀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它雕工精致,钟声清晰洪亮,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那么问题来了!这钟身铭文是哪位大家手笔呢?

景云钟钟身铭文为唐睿宗李旦所书写

景云钟钟身铭文为唐睿宗李旦所书写

  揭秘二:这些碑文都出字唐朝皇帝之手

  先说说这口钟的来历,它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景云钟"。而钟身铭文就是由当时的皇帝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其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石台孝经》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写,碑额是其子唐肃宗所写

《石台孝经》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写,碑额是其子唐肃宗所写

  老爹英雄儿好汉,不远处的孝经台上,唐玄宗李隆基的书法也跃然碑上,这座《石台孝经》,高大威严,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世人皆知李隆基把“以孝治天下”,碑文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小字部分是李隆基做的注释。李隆基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更为微妙的是此碑碑额“大唐开元天宝 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几个字是李隆基之子唐肃宗李亨所写秦小篆,字迹清秀。一碑囊括三代故事,见证了盛唐时期孝治文化的地位。

  这座碑由于立于高台之上,造型气派,故名“迎客第一碑”,它立于西安碑林整个建筑的中心,并未陈列展室,而是专门建了一个壮观的碑亭,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的“碑林”两个大字赫然于碑亭之上。可是仔细一看,这“碑”字似乎有那么点奇怪,少了一撇,那么问题来了!林则徐为什么要写错别字呢?
揭秘三:碑林的“碑”为何被民族英雄漏了一笔?

  当记者看着“碑”字蹙眉时,旁边的工作人员说:“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少一撇!”

林则徐书写的“碑林”二字
 林则徐书写的“碑林”二字

  工作人员说,相传这俩字是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革职戍守伊犁时路经西安所写,少一撇是他当时的一种心境,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当然这仅仅是传说。在记者后来看到的所有碑刻上都少这一笔,工作人员解释,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书法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看来爱国英雄被误会了,他当时并没有借笔抒情。

  穿过碑亭,进入第一展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13部经书。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经书不抄写在纸上呢,不是更省事吗?

  揭秘四:《开成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科书

  原来,唐代人虽然开放,但并不随性,他们更追求工作的严谨,当时印刷技术还不发达,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大学内。以供校对。

中国第一部教科书《开成石经》

中国第一部教科书《开成石经》

  由于这套石刻经书刻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称《开成石经》,它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其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论语》《孟子》《礼仪》《左转》等,所以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教科书。

  继续走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中文的碑,在第二展室居然惊现外文碑,更匪夷所思的是,这座看似书法平平的碑刻居然是碑林的震馆之宝,那么问题来了!何以在中国古代碑刻中出现了外文碑,还给了封了个大头衔?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揭秘五:《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中外文化交流珍品

  这座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述事,我国吕秀严书写。“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今土耳其塞克城以北),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清末移入碑林。碑文记载了波斯传教士于公元635年将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事件,碑首可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此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受到国内外的敬仰。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实为中外文化交流珍品。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本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本

       而在这座碑的不远处,坐落着另一种文化,彰显佛文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此碑是大唐法师唐玄奘在贞观年间满载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非常激动,为表彰他亲自撰写“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记,也就是现在看到的碑文内容。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坐碑又名千金碑,是这里最贵的碑,因为有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现有的唯一真迹,那么问题又来了!晋代书法家如何穿越时空为唐人书写碑文呢?

  揭秘六:王羲之从晋穿越为唐写碑文只因唐太宗“追星”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了。他的《兰亭集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传。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由国库出重金购买王羲之真迹,经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宝有2200余件。王羲之为唐人写碑,就源于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

  当时初唐的书法家弘福寺沙门和尚怀仁,为了感谢太宗对佛法的恩宠,使皇帝写的碑文和其偶像的书法珠联壁合,怀仁决意搜集王羲之书法真迹为碑做铭,花费24年集字垒石成碑。碑题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工作人员介绍说,碑刻上每一个字都是原封不动的挪过来的,有些字字体大小不一样,师怀仁截取偏旁部首拼凑而成的,在垒碑过程中,一些字收集不到,他就花一千金悬赏献上该字之人,由此历史上才有王羲之一字千金的说法,也成就了这座千金碑的美名,碑文笔法精绝,字势遒劲,也是现存王羲之唯一真迹,上还有唐玄奘的亲笔签名,用王羲之的书法记录了玄奘取经,是丝绸之路通往中南亚的最好佐证,也是繁荣中外文化的历史丰碑。

清康熙御笔书法

清康熙御笔书法

  这些丰碑的存藏地碑林博物馆一直呵护着它们,让中外的游客学者见证中国古文化的繁荣昌盛。十二五期间,碑林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建设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廉政大讲堂99次。同时,创新营销方式,发挥碑林石刻优势,做强文化产业。开发碑林系列文化产品,出版大型文化原典《开成石经》,组织设计文化产品50余种提高经济效益。

神秘的碑林博物馆

神秘的碑林博物馆

  在接下来的十三五计划中,碑林博物馆将以确保文物安全工作为中心,实施启动北扩项目,以新的项目建设为依托,完善孔庙建筑群,出版孔庙画册,加大以孔庙文化为主的宣传力度,拓展儒家文化教育水平,全面推进碑林文化事业,彰显陕西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